山里娃上学记:让上学之路不再艰险



   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,孩子们走在新建的石沙路上去上学(左图,2014年5月3日摄);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,孩子们背着各种生活用品去学校(右图,2012年9月3日摄)。
   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地处大石山区深处,孩子们需要翻越悬崖,攀爬木梯(当地人称之为天桥),在崎岖的山路上走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。这是2012年9月份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况。2014年5月,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了解到,县里投入130多万元修建的砂石路刚刚建成,孩子们步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学校。
    在广西部分大石山区,由于经济发展落后、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,很多山里娃上学需要爬悬崖、翻天梯、划小木船,路途遥远艰险。近年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,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,一些地方的上学路正在得到改变。在“六一”儿童节来临之际,记者回访大山,感受上学路的变化给孩子们带来的喜悦,我们期待更多孩子的上学之路不再遥远,不再艰险。



    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,韦富能(右)和妹妹韦秀妹走在上学的路上(左图,2014年4月16日摄);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,韦富能(中)和妹妹韦秀妹(左一)在山上目送记者下山(右图,2010年5月15日摄)。
    韦富能的家曾住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马鞭山瑶寨,一个位于千米山坳之上的村寨,环境险恶,山寨村民生活极其贫困。过去,韦富能和哥哥、妹妹上学需要沿着悬崖峭壁,翻越两个山坳,花费近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马鞭山瑶寨的几户人家都已经搬迁到了山下的马路边。



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,孩子们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(上图,2013年5月28日摄);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,孩子们放学后爬悬崖回家(下图,2012年9月5日摄)。
   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有一处300米长的半山悬崖,这是屯里10多名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,孩子们以前上学路上得花费半小时。2013年5月,记者再次采访时发现,当地政府已经在悬崖处安装防护栏、筑水泥台阶、架铁梯,确保学生安全。



    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,韦富能(左)和妹妹韦秀妹走在上学的路上(左图;2014年4月16日摄);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,韦富能的哥哥韦富喜从悬崖边的天梯上爬下,准备下山(右图,2010年5月15日摄)。
    韦富能的家曾住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马鞭山瑶寨,一个位于千米山坳之上的村寨,环境险恶,山寨村民生活极其贫困。过去,韦富能和哥哥、妹妹上学需要沿着悬崖峭壁,翻越两个山坳,花费近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马鞭山瑶寨的几户人家都已经搬迁到了山下的马路边。



   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,孩子们穿过隧道去上学(上图,2014年5月3日摄);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勇村弄顶屯,孩子们背着各种生活用品回家(下图,2012年7月4日摄)。
   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地处大石山区深处,孩子们需要翻越悬崖,攀爬木梯(当地人称之为天桥),在崎岖的山路上走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。这是2012年9月份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情况。2014年5月,记者再次来到这里了解到,县里投入130多万元修建的砂石路刚刚建成,孩子们步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学校,爬天桥上学成为历史。



    石兰松老师驾驶机电船送孩子们上学(上图,2014年5月6日摄);石兰松老师划着小木船送孩子们上学(下图, 2010年9月7日摄)。
    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背靠悬崖,前绕大湖,教学点有20多名学生,只有一间教室,部分学生需要石兰松老师用小木船接送上学放学。从家里到教学点湖面距离约2公里,划小木船一趟需半个多小时。石兰松说,小木船在湖面上遇到风浪很危险,有时下雨船刚好行在半路,孩子们衣服和鞋都弄湿了,到学校后还得先烧火给学生烘干衣服,才能开始上课。随后几年,在县里的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,教学点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:学校有了“希望之船”——一条机电船,孩子们的上学路走得更稳更快了,也不用再担心风吹雨打。
    在广西部分大石山区,由于经济发展落后、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,很多山里娃上学需要爬悬崖、翻天梯、划小木船,路途遥远艰险。近年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,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,一些地方的上学路正在得到改变。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,记者回访大山,感受上学路的变化给孩子们带来的喜悦,我们期待更多孩子的上学之路不再遥远,不再艰险。



来源:新华网
0 0

相关新闻

关注排行榜